全世界的纸媒都“死”了,荷兰的纸书却活成了白富美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 文/宋辛)关心北京文化活动的小伙伴们可能早就听说甚至已经趁周末去看过这个展了——2018年7月26日至8月7日,由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发起的荷兰最美图书中国巡展在首站北京 SKP RENDEZ-VOUS 阅读空间正式拉开序幕,使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近百本设计、印制、装订精良的绝美图书。荷兰最美图书中国巡展首站海报,图片来源:荷兰驻华大使馆官方微信
结合上个月火爆一时的第一届上海艺术书展,不难看出中国市场对于书籍设计的美学要求正在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力求尽快与世界接轨。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拥有悠久图书出版历史的荷兰有哪些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荷兰曾是欧洲出版革命的中心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17世纪的荷兰曾凭借无可匹敌的海上实力,雄踞世界第一强国的宝座。当时,荷兰的 GDP 达到了有史以来至工业革命之前全球任何国家地区在任何历史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可谓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而较少为人所知的是,那时的荷兰同时也是西方出版革命的中心。
欧洲在十五世纪中叶出现了古登堡(一译“古腾堡”)活字印刷术——虽然比中国的毕昇晚了四个多世纪,但由于并未能找出毕昇的发明通过丝路西传至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的文物证据,古登堡活字印刷被普遍认为是独立发明——之后,这项发明很快在欧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媒介革命,成为西方现代史上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荷兰古董书店,图片源自网络
1477 年,荷兰的豪达、代芬特尔、代尔夫特和哈勒姆等城市纷纷建起了欧洲最早的一批印刷厂。到了1481年,仅小小的尼德兰地区已有21座城镇拥有印刷厂。1620年前后,荷兰人W · J · 布劳在传统木制印刷架的基础上增加了平衡机构,使压板能够上下灵活移动,研制出荷兰印刷架,这项发明随着殖民扩张一路传到了北美。
如今,荷兰的出版业依然繁荣,全国各地共有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不下五百家,大到国际连锁出版集团,小到一个人的独立工作坊。由于其国民大都十分热爱阅读,且英语水平普遍很高,荷兰几乎可以与主流英美图书市场无缝对接,因而成为全球重要的图书版权市场。
荷兰的独立书店的生命力为何这么顽强?
荷兰图书出版业如此欣欣向荣,自然离不开荷兰深厚的阅读文化。据统计,九成荷兰人有常规的阅读习惯,其中超过30%的人几乎每天都要读书。
尽管阅读是极其私密的个人体验,但那些遍布荷兰街头大街小巷的书店、读书俱乐部和公共图书馆却向公众和外国游客传递着明确的信息:阅读是渗入荷兰人血脉的文化基因。
以社区为单位的阅读活动覆盖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全年龄段;而政府在赞助各类写作项目的同时,也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性政策规范图书市场,确保规模再小的独立书店都有机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
荷兰书山图书馆,图片来源:Dezeen官网
荷兰的图书馆和书店风格各异,既有历史悠久的老图书馆,如建于19世纪的海牙议会图书馆,也有现代风格的宏伟建筑,如由来自荷兰鹿特丹的国际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 MVRDV 设计的书山图书馆(MVRDV 也参与了去年新开张的天津滨海图书馆的设计),更有体现新旧完美结合的创意空间,如阿姆斯特丹建筑事务所 Merkx + Girod 在废弃教堂基础上设计而成的马斯特里赫特天堂书店。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天堂书店,图片来源:Merkx + Girod官网
想要在荷兰设计一本书,你得是个多面手
始于1926年的荷兰最美图书设计大赛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每年,评委会都要从越300种参选图书中投票选出33本获奖图书。
与其它全球驰名的图书设计奖不同的是,荷兰最美图书设计奖的评判标准并不局限于平面设计一个方面,而是综合考量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及其与图书内容的契合度、创新性)、印刷质量、装订工艺等覆盖图书出版全过程的一整套流程,而该奖项的评委也来自不同的领域: 出版方、作者、平面设计师、印刷师、装订师……
LitHub 总结的2018书籍封面设计潮流,图片来源:LitHub官网
书籍设计并不是孤立的机械性工作,而是需要设计者具备全面艺术理解力的跨界活动。如7月28日在北京言书店参加分享活动、其作品曾七次获得最美图书奖的荷兰著名平面设计师雷姆柯 · 范 · 布拉德(Remco van Bladel)就同时身兼出版人、独立音乐厂牌策划人和教师等多重身份。
雷姆柯 · 范 · 布拉德,图片来源:言YANBOOKS官方微信
甚至有人将书籍设计称为平面设计领域的建筑设计,因为一本数百页的图书其实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有机体。尽管在具体的呈现方式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师有着不同的设计理念——范 · 布拉德2011年的获奖作品就曾因其超前的观念在读者和评委之中均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书籍设计的主要宗旨始终没变,即为书籍内容和阅读体验服务。
确实,在设计理念上荷兰的设计师们也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全球著名文学网站文学枢纽网(LitHub)前不久发文称,今年书籍封面设计的潮流是使用大号无衬线字体,且文字与图像之间发生紧密的交互关系,即两者并非各自为营的割裂存在,而是图中有字、字中有图、互为要素的有机整体。显然,我们从好几年之前的荷兰最美图书获奖作品中就能看到这个趋势的雏形。
部分2017年荷兰最美图书得奖作品,图片来源:bestverzorgdeboeken.nl
2015年获奖作品,图片来源:bestverzorgdeboeken.nl
2013年获奖作品,图片来源:bestverzorgdeboeken.nl
电子时代,纸质书都“身怀绝技”
大约在2012年前后,当传统纸媒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媒体开始步入衰退期时,很多人预言图书出版业的命运也将与纸媒如出一辙。
然而,市场显然有其自身的意志,这两年我们反而迎来了图书出版的复苏。对于出版业和热爱纸质书的读者而言,这当然是令人欣喜的迹象。然而,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否认和忽视人类社会正加速全面进入电子格式(e-Form) 时代的事实。
时下流行的电子书,图片源自网络
那么,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格局下,图书出版业究竟要如何将读者留在纸质书这种古老的阅读方式之中呢?答案只能是不断创新,譬如使纸质书与电子格式产生勾连互动(如通过扫码加载网络程序),又譬如诉诸电子书所无法企及的感官(如嗅觉、触觉)或无法实现的工艺(如能够产生三维立体效果的浮雕、刺绣等工艺)。
《柳林风声》封面刺绣效果图,图片来源:企鹅兰登书屋官网
这次亮相荷兰最美图书巡展的范 · 布拉德工作室2017年获奖作品《拉斐尔·罗赞达:一切,总是,到处》(Rafaël Rozendaal: Everything, Always, Everywhere)就内置了一个名为“听听看(Hear Hear)的应用程序,读者可以通过扫描纸质书彩页将图案转化为声音。
读者能够通过扫描《拉斐尔·罗赞达:一切,总是,到处》中的纸质书彩页将图案转化为声音,图片来源:bestverzorgdeboeken.nl
近年来,年轻的中国书籍设计师们在积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已经意识到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自有其特殊的美。而想要充分发扬汉字的美并将其融入书籍设计之中,则要求设计师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更全名面的了解和把握。
希望随着整个社会对于书籍设计审美的认知日趋成熟,以及中国图书市场和产业链的成功转型,中国的读者能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多更美的中国图书。
来源于:荷兰在线中文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