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读书,不争第一名,也能改变世界
“如果说在荷兰读书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我想应该是自由吧。”去年9月,本科毕业于多伦多大学的书敏来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攻读“亚洲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她和我们分享了一些荷兰大学教育中有趣的地方。
在荷兰读书,
你甚至可以不去上课
书敏的研究方向是日本研究,与多伦多大学的东亚研究不同,在莱顿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语言课的分量很重,配合着多元的文化、历史类学科,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文献,这对于日本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莱顿大学还设置了可由学生自由安排的实习学分——只要你在自己的实习中有所收获,就不死板地要求你一定跑去上课。
莱顿大学开学典礼,图/书敏
在谈到荷兰高等教育的迷人之处时,书敏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乌特勒支大学、莱顿大学和格罗宁根大学等高校之间实现了‘学分互通’,学生可以去各所大学修自己感兴趣的课,学分同样是有效的;几所大学经常联合开展小型研讨会(seminar)。”
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这种大学课程之间的自由流通,不仅可以弥足自己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局限性,创造了更多选到感兴趣的课的可能性,还能时刻与不同大学的学生交流观点。
图/pxhere
此外,互联网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小变化,无形中会影响无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譬如,入学时向往从事市场营销相关职业的同学在毕业后会发现,以前的职位早已被更符合当下新媒体传播需求的职位所替换。
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拥抱行业内的最新变化,一些荷兰高校则做了相应的调整或开设了全新的专业,比如乌特勒支应用科学大学就实现了从国际传播专业到创意商业专业的转型,有望让更多学生兼具商业眼光和创意思维,在就业时更有底气和能力。
好的教育,
能激发好奇心
荷兰高校这样特别的设置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在欧盟此前发布的“2019年欧洲创新记分牌”上,荷兰总体排名第4,特别在“研究系统”这一重要的指标上,荷兰的得分很高。毋庸置疑,教育领域对于社会创新的影响非常大。
出色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把握新机会的技巧,还有想象这些机会可能长什么样子的能力。同样地,出色的教育不应仅仅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好奇。
荷兰的教育体系为什么能够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社会创新动力呢?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显示,荷兰教育制度注重高标准的教育,据该报告指出:学校优质的表现,加上仰赖实践以及鼓励孩子运用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就是荷兰教育成功的关键。
图/pxhere
荷兰教育体制的特点十分符合“中庸之道”——不崇尚竞争,没有所谓的“班上第一名”。这一制度的优点在于积极延长孩子的学习之路,而不是让他们为抢夺第一名而相对削减了学习的机会。
瑞娜·梅·阿考斯塔在著作《荷兰式教养》(The Happiest kids in the world: Bringing up children the Dutch way)中指出,把重点放在成绩和考试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错失其他同样重要的事——学习科目相关的广泛知识、启发智能,以及扩展视野。毕竟,随着好成绩而来的工作机会和物质享受,并不是孩子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事物。
尽管荷兰学校里没有强烈的竞争氛围,荷兰人在创意和科技等产业上的表现却惊艳了世界。
比如,荷兰诞生了很多知名的艺术家(如伦勃朗、梵高)、设计师(如马塞尔·万德斯)和建筑师(如雷姆·库哈斯);约二十名诺贝尔奖得主来自荷兰;荷兰人发明了DVD、CD、蓝牙和Wi-Fi等技术,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创新力,
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改造
荷兰式教育启蒙了无数人,将创新性思维内化的荷兰人也不断将之应用在了日常生活中。根据《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荷兰跃居全球第4,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这一结果离不开荷兰强大的创新能力。
图/pxhere
虽然“创新”是个老生常谈的词,但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依然是片面的。创新不仅是新产品、新想法、新途径的体现,更是发现新的做事方式的过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新概念的开发,它可以是对商业模型的完善,也可以是对变化的适应,以此为社会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总部位于鹿特丹的初创公司Fruitleather尝试将果渣开发成时尚用品、鞋子和家具材料。这项环保工艺制造出了类似于皮革的材料,不仅缓解了水果浪费,而且最终可以替代真皮。要知道,每年有十亿多只动物被宰割制成皮革。
再比如,BlueCity作为一个创意社区,为循环初创公司提供了共享的工作场所和资源,以帮助减少浪费。以“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藏”为理念,BlueCity尝试把一个公司的废弃品转化为另一个公司的财富。
图/Nuffic
创新意味着变革,而以创新为目标的教育意味着让想象力不受约束地自由发展,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而不畏惧失败。也许每一次的尝试带来的改变微乎其微,但如果教育不怀抱创新的态度,人类将错过一些伟大的成就。
转载自联合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