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项目式学习”,最早源于一百多年前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倡导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经过上个世纪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等教育家们的不断尝试和努力,学校教育从传统的标准化集体知识传授走向更加个性化的实践技能培养和潜能开发。
本世纪初,多项教育研究证明:接受项目式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远高于传统课堂里的学生。2007年至2013年,欧盟专门拨款70亿欧元资助终身学习项目研究,其中包括了在职业教育中应用项目式教学等课题。2015年上映的好莱坞纪录片《最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更让项目式学习成为教育界津津乐道的爆款话题。
荷兰的格罗宁根大学率先要求本科学生通过参与跨学科项目完成学业。特文特大学也鼓励学生将大概40%的学习时间用于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项目。特文特大学教师Miles MacLeoda 和Jan T. van der Veen认为,精心构建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不同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力。
譬如,威登堡大学(Wittenbor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采用的就是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项目周和毕业项目的折衷方式。校长Peter Birdshall表示,“纯粹的项目式学习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教育更注重知识积累,项目式学习则更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Andreas Ooijer是一名项目指导教师,他和同事一起探索怎样在学生项目里把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我们在学习指南里已经规划好了每个项目周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我们会寻找合适的企业来合作。”学生会在每个小学期的第一个教学周分配到项目,他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参加不同的专题小组,在项目周内完成项目并向客户和指导教师汇报演示,在考试周时提交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