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0月16日报道,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景海鹏和陈冬(右)
另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期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将在393公里近圆轨道交会对接
神舟十一号飞船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飞船的技术状态,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从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验证后续空间站技术三个方面,对神舟飞船进行了适应性改进。改进主要包括:一是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343公里提高到393公里的要求;优化调整了货物装载布局方案,进一步提高了本次飞行任务随行运输能力。二是为进一步提高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航天器的可靠性。三是为验证未来航天技术,满足未来空间站交会测量设备长寿命使用要求,对神舟十一飞船的交会测量敏感设备进行了升级换代。
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武平表示,到今天,天宫二号已经在轨运行1个多月了,目前状态良好,各分系统和设备工作正常。天宫二号入轨后,各应用载荷设备陆续完成加电自检和初始状态设置等工作,功能正常,工作稳定。自9月22日开始,按计划开展了有关空间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目前获得的在轨测试数据和实验数据看,这份“成绩单”还是比较理想的,符合我们的预期。
目前,天宫二号已经调整至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建立起交会对接姿态和载人环境。经确认,天宫二号满足载人交会对接条件和航天员驻留要求,已经做好了与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的准备。
四项措施保障航天员生活和工作
另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在是医监医保方面。飞行期间将综合利用医学询问、基本生理指标检查、尿常规检测,以及心肺功能检查等手段,定期实施健康状态评估。
二是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方面。配备了防护装备和锻炼设备,尽可能降低失重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使用套带,防护飞行初期出现的头胀、鼻塞等不适反应;通过使用拉力器和自行车功量计锻炼、穿着企鹅服工作,对心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和骨丢失等进行综合防护。
三是营养健康保障方面。此次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航天食品的种类,配置了近百种航天食品,食谱周期达到5天,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同时还考虑了个性化需求。
注重加强舱内微生物控制,并配置了预防治疗药品和有关医疗器械,来确保飞行期间航天员健康。此外,本次任务首次建立起天地远程医疗支持系统,通过天地协同会诊,解决航天员在轨“看病”问题。
随着空间飞行时间的增加,太空失重环境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会越来越大。此外,飞行时间大幅延长后,航天员返回地面时的重力再适应反应症状会较为明显,再适应时间也会相应延长。这对我们保障航天员生理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心理支持方面。针对本次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的特点,将加大飞行期间对航天员的心理支持力度。
在回答俄罗斯媒体提问时,武平表示,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分为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任务两个阶段。空间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2022年前后,建成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载人空间站,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目前,已完成空间站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空间站各舱段、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有关试验载荷等各类飞行产品正在进行研制生产和大型地面试验,后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配套运载火箭等正在按计划生产。将于2018年至2022年间,陆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和实验舱。
武平还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一贯重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先后与多个国家的航天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开展了务实合作。未来空间站任务中,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和航天医学等多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成果。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还与联合国外空司签订了有关框架协议,将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实验平台,提供航天员的选拔训练和飞行机会。目前,我们正在推进协议落实,研究具体细则,届时将为申请项目合作提供指南。
航天员是如何分工的?完成哪些工作?
武平表示,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行乘组由景海鹏和陈冬2名航天员组成。其中,景海鹏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具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在本次任务中担任指令长;陈冬是我国选拔和培养的第二批航天员,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将在本次任务中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
任务中2名航天员互为备份,他们均具备飞船驾驶、组合体管理、手动交会对接,以及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整个飞行任务期间,他们将在轨完成飞行器操控、在轨试验、健康保障、生活照料、科普及展示活动等生活和工作任务。
精彩的看点主要包括:一是“天上的生活”。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长达33天,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体现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最新成就,本身就是一个精彩看点。针对本次任务要求和特点,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百种,非常丰富;飞行中他们可以通过骑自行车、太空跑台跑步等方式进行在轨锻炼;通过视频、语音和邮件等方式进行亲情沟通。总之,航天员天上生活丰富多彩、很有看头。
二是“天上的实验”。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后,将开展多项有人参与的科学技术试验,凸显了人在载人航天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比如,首次开展我国航天飞行中的医学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检测航天员心脏和血管等方面功能;他们将参与应用载荷技术试验,更换空间材料制备样品,进行太空植物栽培试验等;还将开展在轨维修试验,进行人机协同验证。
三是“天上的科普”。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期间,开展的科普项目也很精彩。比如,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的,还有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的3个获奖项目,即“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航天员将在轨完成这些实验,帮助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
此外,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多项展示性的活动,比如“太空日记”、“家书载梦”、“挑战不可能”等,将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
|
|
|
|
|